今天给大家分享在教孩子拼读时的需要重点讲解并掌握的知识点:声调。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对于单个的声母、韵母都能认识并且可以正确发音,但是一旦组成两拼音节或三拼音节并带上声调后,立马就像没学过拼音一样,不认识,也不会读。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出在带调韵母的认读上,简单来说,就是不带调的韵母会读,带调的韵母不会读。
这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四声声调的熟练掌握与运用。
所以,要想解决孩子不会拼读的问题,就要首先从声调讲起。
什么是声调?
汉语拼音里的声调通常叫四声,是汉语拼音音节所固有的,可以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和升降。
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基本上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也叫字调。
可以这么说,声调是汉语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正因为有了声调,我们才区别词义,比如一个音节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意义也就发生了变化,比如“妈mā”“麻mᔓ马mǎ”“骂mà”。
此外,通过声调的高低长短变化,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让语言表达成为一门艺术。
比如,宋代诗人邵雍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全诗声调变化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
汉语拼音里的四个声调,分别是:
1.阴平(第一声),用“ˉ”表示,如bā(巴);
2.阳平(第二声),用“ˊ”表示,如bá(拔);
3.上声(第三声),用“ˇ”表示,如bǎ(把);
4.去声(第四声),用“ˋ”表示,如bà(爸)。
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
第一声是从5到5,写作55。因为呈平平的一条直线,所以记作口诀儿歌“一声高高平又平”。
第二声是从3升到5,写作35。因为看是从左下斜着往右上呈向上走的样子,所以记作口诀儿歌“二声就像上山坡”。
第三声是从2降到1再升到4,写作。因为是一个先下后上,先降后升,好像拐了个弯的样子,所以记作口诀儿歌“三声下坡又上坡”。
第四声是从5降到1,写作51。整体呈从左上笔直向右下斜向落下的样子,所以记作口诀儿歌“四声就像下山坡”。
补充说明:
汉语拼音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作轻声。轻声是一种很轻很短的音调,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殊变化,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轻声词其实就是“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这类重叠形式的词语,第二个字音节的声调会标作轻声。
当然还有一些读轻声情况,后面会专门用一篇文章给大家详细讲解,此处暂且不展开说了。
知识分享助力孩子成长不迷路,
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