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可燃冰缓解日本能源短缺燃眉之急
中新3月4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3日文章指,2013年收尾盘点,安倍经济学为日本带来创纪录的11.4745万亿日元巨额贸易逆差。一般认为,日元贬值与大量天然气进口,是造成这么沉重负担的两大主因,而前者令后者的负担愈发沉重。日本从来就是个能源极度缺乏的国度,福岛核电站灾难后核电产业的全面停摆,更让全年的贸赤雪上加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燃冰作为替代能源为日本预示的前景就越发诱人。
文章摘编如下: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因为其主要成分为可燃烧的甲烷,所以也有称之为甲烷水合物的。人类在实验室里认识这种物质已有百多年,但撞见在低温高压下天然形成的这种特殊燃料还只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事。科学家发现,可燃冰在全球分布广泛,储量丰厚,有潜力提供总量远超过天然气的能源。
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估计,可燃冰很可能会像页岩气那样,带来一场新的“能源革命”。正因为这个原因,包括美、俄、中、日、加、印、英等诸多国家先后投入人力财力进行规模勘探并努力研发开采科技。不出人意料,日本在这两方面都居领先地位。
两年前,来自北见工业大学和明治大学的研究显示,日本周边或环抱的海域如鄂霍次克海、千岛海沟、冲绳海槽、日本海、四国海槽与日本南海海槽等都有可观的可燃冰天然贮藏,而且矿藏就埋藏于海底下数米的浅处,颇具开发价值。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国家公司(JOGMEC)为此启动了大范围的产业勘探,JOGMEC有资料称,仅日本南海海槽就有不少于1.1万亿立米的可燃冰储藏,这相当于日本全国十年的能源消费量。
2013年3月12日,正是这家公司成功从爱知县附近深海可燃冰层中,应用一种解压技术从矿层中提取出甲烷,令日本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术的国家。但是,也有报道称,其实日本就是冒险应用的常规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尝试在海洋1000余米深处下钻,进入海床表层下300多米处,通过解压,顺利取得了工业气流。
据称,开采的一个技术难题就是将冰化气的过程控制。温度不够,可燃冰会很快凝固,无法输送,但持续加温深海可燃冰又会存在另一个巨大风险,就是高压下的可燃冰如果不及时控制并定向输送,会在解压时很快逸入大海或天空。这不仅在经济上会造成重大损失,在环保上也将引发极大争议——因为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要高上20多倍。
一方面,可燃冰是一种清洁能源,使用中甲烷燃烧,只产生二氧化碳,不释放粉尘与其他废气,且其单位热能产生的二氧化碳低于天然气;但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可燃冰却很可能成为可怕的环境破坏者,大规模投产并且管理不当的话,将极大地加速地球暖化的过程。世界各国的环保组织已开始向这个产业领域投以警惕的目光。
日本希望到2018年即可实现产业规模的开发。如果一切如愿,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甚至可能逐步甩掉极度依赖能源进口的局面,全球经济版图或可为之改观。不过,安倍首相可能等不到四年以后了,急于改观日本贸赤的他,目前可打的能源牌恐怕就只有重启核电项目解救燃眉之急了。(倪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