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为什么李广奋勇抗击匈奴,他的孙子却投降了
TUhjnbcbe - 2024/7/2 22:42:0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出自《史记》的成语很好地概括了飞将军李广的性格。司马迁是史家,记录历史要保持中立立场,但司马迁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和爱恨情仇,《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就表达了自己对某些事件、某些人的态度。

李广就是司马迁非常欣赏的一位将才,以流传千古的成语概括了李广可歌可泣的一生。爱屋及乌,司马迁对李广的孙子李陵也是非常尊敬,以至于其因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求情而遭受宫刑。

那么,李广祖孙三代到底做了什么,让一代史官司马迁钦佩不已呢?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局势,造成奋勇抗击匈奴的李广无奈自尽,而他的孙子却背叛大汉、投降匈奴呢?

无奈自尽的李广

李广出生年份不详,但从史书中的记载可知,李广一生服务了三位汉朝的皇帝——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每一位皇帝对李广的评价都不低。

李广年轻时,以素人参战抗击匈奴,凭借祖传的精湛骑马射箭功夫屡建奇功,并有机会随从汉文帝狩猎,汉武帝欣赏他,认为他若是出生在汉高祖刘邦的年代,“万户侯岂足道哉”,能升大官,光宗耀祖。

汉景帝时,李广天天和匈奴作战,因有勇有谋而出名。汉景帝还曾听信典属国公孙昆邪的进言,来回调任李广到不同地域驻守,以免失去这一员猛将。汉武帝登基之后,加大了对匈奴的歼讨力度,李广更是多次出兵作战。

有一次,李广因兵力不足而被捉,幸亏李广机智,侥幸逃脱,但不得不因损失重大被汉武帝贬为庶人。这是李广一生中第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因为汉武帝个性太过强烈。

而且,卫青、霍去病等大将也在逐渐崛起,老一辈的李广面临着更为艰难的挑战,而李广与卫青、霍去病之间的纠结,也为今后家族命运走向埋下了伏笔。

汉武帝刘彻与其祖父、父亲的政策不一样,你若是有功,赏!若是有罪,罚!但可以用钱抵罪!李广再次复出后,多次征战,功劳不少,过失也有,却始终不能被封侯。为此,李广闷闷不乐而找人倾述,却没有耽误其继续带兵镇守边陲。

匈奴知晓李广箭术出众,只要李广镇守的边镇,匈奴无不避而远之,还将“飞将军”的美誉送给李广,令李广名流千古。

但不善言辞却性格耿直的李广没有得到善终,公元前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后世留名的漠北之战,因嫌弃年事已高的李广而屡次拒绝了李广的自动请缨。

可李广这人就是如此刚猛,似乎李广注定一辈子就是要与匈奴作战,一辈子就是要守在大汉的边疆。

李广这一去,真是将李广这一身老骨头留在了漠北,李广迷路后拔剑自刎,承担了该承担的责任,让后人敬仰。但是也对当时的主帅卫青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卫青在李广之死中扮演了不好的角色。

隐瞒死因的李敢

俗话说,子承父业。李广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大汉的边陲,连年征战,三个儿子也是如此。老大老二死在了老爸前面,只留下老三李敢跟随霍去病东征西讨。

李敢小小年纪,作战却很英勇,曾经随父出征,面临数百倍于几的匈奴兵,李敢毫无惧色,率领十几名骑兵来回穿梭其中,令士兵安心,令匈奴胆寒。元狩四年(前年),李敢因征讨匈奴立有大功,被赐为关内侯。

李敢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时,还在霍去病的兵营内当差,意外传来,怎么能不悲伤?早就听闻卫青与父亲在作战部署上意见不同,难不成是卫青在父亲这件事上做了手脚?

从小在兵营中长大的李敢没有什么花花肠子,直接找到卫青,不问青红皂白将卫青打伤。

李敢这件事的确做得非常冲动,即便是卫青在父亲之死这件事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轮不到李敢私下里处理。谁能想到,李敢的这一冲动,竟然最后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卫青被打,但卫青在处理这件事上显得非常低调,非常沉稳,悄悄地将此事压了下来。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得知此事,愤愤不平,找了个机会,当着汉武帝的面,借着狩猎的机会将李敢暗箭射杀。

可怜李敢以用箭擅长,不想自己也死于箭下。汉武帝对于此事,却采取了不地道的做法,袒护霍去病,而对外宣称“鹿触杀之”,就是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想想这个理由是多么荒唐,曾经在万千匈奴阵营中左冲右突的猛将,被一头鹿撞死,谁信?

无论后世如何评价这件事,李敢的死因在当时隐瞒下来。有人分析霍去病是为了讨好舅舅卫青而选择了报仇,也有人分析可能霍去病就是汉武帝手中的一支箭,用来彻底消灭以李广为代表的汉朝军队中的老势力。

而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新势力,就是以霍去病为代表的新一代,霍去病的做法,也恰恰迎合了汉武帝希望摒弃陈旧、迎接创新的改革意愿。

但在李广的后人心中,上两辈人不明不白的离世,难道不会在其心中留下阴影吗?

蒙冤多载的李陵

李陵是李广长子李当户的儿子,也是李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李陵从小继承了家族善于射箭的本事,且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给予他与霍去病同样的待遇,让他统领八百骑兵。

我们知道,李广虽然受到汉文帝和汉景帝的赞赏,却一直得不到汉武帝的认同,总是边立功、边赎罪,按理说,李陵从小受到的待遇比爷爷李广要强多了,今后的路应该一帆风顺吧。

可谁又能想到,或许是阴错阳差,或许是命运使然,或许是汉武帝骨子里还是对李家存在偏见,导致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最终投降了匈奴,并在异国他乡终其一生。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率领丹阳精锐步兵向匈奴的主力大军进发,但在浚稽山被埋伏。两军在此开展大战,丹阳军射光了所有的箭,砍尽了山上的树木。最后因粮食已经匮乏,李陵无奈下马投降。

在此之前,李陵曾想过要自刎谢罪,但其手下劝说其可以学习一下浞野侯赵破奴,同样被匈奴俘虏,但后来还是想办法逃回了汉朝,并没有受到皇帝的责备。或许就是这句话被李陵听了进去,所以,李陵采取了缓兵之计。

当李陵被俘的消息传到汉武帝耳朵里,汉武帝勃然大怒,司马迁知道李陵的为人,为其辩解称李陵向来对母亲尤其孝顺,对士兵很讲信义,以五千士兵捕杀数万匈奴,即便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如今他留得性命,就是想日后戴罪立功。可朝廷中总是充满尔虞我诈之风气,汉武帝偏偏听信了谗言,还将司马迁一并治罪。

事后,汉武帝渐渐得知李陵兵败是因为援兵迟迟未到,心中懊悔,派公孙敖去匈奴打探消息。不知道是公孙敖对李陵有仇,还是故意为之,打听到的消息是李陵在为匈奴训练士兵,准备对付大汉。

其实,这个人并不是李陵,而是李绪,一字之差,不仅断送了李陵在长安的一家老小,也彻底断送了李陵希望回归汉室的初心,本来是诈降,结果却成了真。

李陵后来遇到了苏武,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讲给苏武听,一肚子的委屈也只有这一个人可以倾诉了。但多种复杂的情况交织在一起,导致李陵面临无路可走的局面。

苏武自然相信李陵,回国后多次替李陵辩解,无奈事已至此,众人皆无回天之力。汉昭帝继位后,曾派大将军霍光劝说李陵回归汉朝,但李陵已经在北方结婚成家,以一句“大丈夫不能再辱”而替自己屈辱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李陵在北方生活了25年,既没有替匈奴训练士兵,也没有参与任何的军事行动,他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南方,默默地度过余生。李渊建立唐朝之后,还追认李广、李敢为先祖,是不是有些牵强,后人就不得而知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李广奋勇抗击匈奴,他的孙子却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