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勃: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再议海外屯田
作者:曹东勃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13日否认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纲要》中提到的农业“走出去”战略是海外屯田计划。实际上,在今年的6月份,农业部就做出了同样的澄清。这种澄清是否出于稳定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考虑,以免发生过去中国“卖啥啥便宜,买啥啥贵”的怪现状,我们不得而知,但笔者以为,海外屯田也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备选战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的粮食需求也必将水涨船高,相应地,对承载这些粮食供应的基本生产要素——土地的需求压力,也必将逐年加大。在此情形下,适当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进口调节,很有必要。这种利用的最一般方式,就是国际粮食贸易。然而粮食贸易容易受到别国贸易*策的影响,去岁今年以来,许多国家就直接或变相地采取各种“断然”措施,干扰或禁止粮食出口。从我国目前的种植结构、粮肉转换率以及肉食消费增长程度来看,未来对我国粮食安全威胁最大的隐患在于,如果玉米等饲料粮的自给率降到需长期依赖进口时(这一趋势已有所显现),则一旦遭遇多国出口限制,即便有大把的外汇也可能无法填补足够的缺口。无论是进口粮食,还是直接对别国土地进行投资和耕种,都相当于“使用”别国土地资源满足本国粮食需求,借此解决本国粮食供求紧张和人地矛盾的双重困境,也是因应我国农业耕地资源稀缺性渐强的一种必要的缓冲手段。如果将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量除以我国该品种粮食的当年平均单产水平,这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我国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口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进口”占国内耕地面积的比重逐年扩大,从1978年的4%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0%左右。单看粮食进口量,往往给人微不足道之感,而换算成“土地进口量”,这个比例就不小了。这也暗示了在粮食增产的刚性要求下,我国的耕地在化肥、农药以及污水灌溉等因素影响下所背负的沉重压力。因此,海外屯田,即直接进行海外农业投资和发展农业种植园区,就不失为有效减缓国内土地供给压力、长期稳定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一条可行的替代性途径。它并不新奇,日本、韩国等人多地少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早有先例。尽管它对于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的中国来说,只是九牛之一毛,但未雨绸缪加以推动,可以为我国获得相对于无规则状态下的国际粮食贸易而言更加稳定的粮源,而中国也可以把自己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良种转移给所在国。需要注意的是,单靠企业海外屯田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更加需要国家*策的和战略的关注、引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