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这本书教会三件事死何时来如何面对死从
TUhjnbcbe - 2025/3/30 18:08:00
白癜风咨询网 http://www.xftobacco.com/m/

死,大概是中国人最忌讳的话题了,但这里竟有一本通篇在谈死亡的书,而且对死亡过程描写得如此详细。

《西藏生死书》在佛教语境里谈生命意义,大概有些内容会让人觉得有些玄乎,不太科学,但我觉得,虽然不至于信奉,也可作为世界面向的另一个参考。老是动不动讲科学,那世界岂不是少了许多有趣的多样性和搞不定就存在的可能性?

本书开篇所说的一段话,很有意思:大家平时都闭口不谈死亡,认为它晦气、恐怖、不吉利,但当死亡真的到来时,人却一下子就没了,完全没有准备,匆然就离去,剩下身边的亲人一片失措悲伤。

像走在投胎路上……(王大安/摄)

死,有没可能并不是可怖的,大家对它的刻板印象也会是一种标签式偏见呢?

一对死的理解

从人一生的维度看,生是起点,死是终点;生意味着创造,死意味着消亡。以前一直站在这个维度去理解死,所以,很少会去想和死亡相关的话题,因为它是人生终点,按照人类平均寿命,终点离我还有点距离。

但《生死书》站在了一个更宏大的视角。一个是从佛教轮回观来看,生死并不会使“业”消亡,且会随着你不断轮回,不断生死;另外,我们活着时感受到的“心”,在死亡时也会感受到,生死并无差别。生不是开始,死也不是结束,这不是一场单机游戏,每个个体都和宇宙、时空、万物皆有关联,也许死了还真不能一了百了,在茫茫宇宙洪荒中,它只是一个小小部分。

“从西藏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存在分成四个不断而息息相关的实体:①生②临终和死亡③死后④转世。它们可以称为四种中阴:①此生的自然中阴②临终的痛苦中阴③法性的光明中阴④受生的业力中阴”

中阴,来自《中阴闻教得度》(一部死亡指南),它把生命看成循环不息的四个阶段。

死对我而言,除了是个遥远的终结者外,并无其他意义,而《生死书》却十分看重死的价值。佛教终极理想是证得心性,消除业力,步入极乐,脱离轮回控制。而死,对于证悟心性是极其关键的一环。

虽然读起来,感觉像出门办事一样,我拿着一张心性的照片,然后记得在死时,认出它的模样,就此回到本觉光明中。但,书中说,就像在梦中一样,你很难做到如白天那般的清醒觉察,更何况在弥留之际?

书中也有讲到一些高僧或平凡人在觉察中接受死亡的故事,他们对身体的痛苦坦然接受,没有恐慌和忧虑,无需抚慰,反而是照顾者在他们身上感受到祥和氛围,无需麻醉,他们便走得安宁而又稀松平常。

他们不是接纳了死亡,而是有所明白,该如何和自己的心相处,死带不走身,但心会一直跟随。抛掉身体所带来的头衔、角色、责任,我们是否还拥有一些死也可以带走的东西呢?

或者说,死不是终结者,让心性蒙尘的心念(七情六欲)才是一切的终结和开始,让我们于存在中循环不息。

“中阴教法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所了解的心,只是我们死亡时消散的心,我们就会对死后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无法了解心性更深的实相所呈现的新面向。因此,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熟悉心性。惟有如此,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刻,当它强有力地自然显露时,我们才能够有恃无恐,才能够视之为‘自然’,就像中阴教法所说的‘有如孩子投向母亲的怀抱’;而且还可以借着安住在那个状态中,终得解脱。”

二死和心性

“请不要误以为心性只有我们的心才有,事实上,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我们要一再强调,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事万物的本质。历史上的圣人和神秘家,用了不同的名词来修饰他们的开悟境界,给予不同的面目和诠释,但基本上,他们都是在经验根本的心性。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称为‘上帝’;印度教徒称为‘我’、‘湿婆’、‘婆罗门’、‘毗湿奴’;苏菲教徒称为‘隐藏的性质’;佛教徒则称为‘佛性’。所有宗教的核心,都肯定有一个基本的真理,而这一生就是演化和体悟这个真理的神圣机会。”

我一再推荐《西藏生死书》对朋友来讲,又是生死,坤哥你能不能聊点别的?

也许朋友们更关心有趣的话题,很欣赏你们轻松的态度。不过,在我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占据我青春大部分时间的事情,是思考一个严肃的命题:

我怎么才能不惧怕死亡。

我人生的第一课,是从认识死亡开始。

那年我七岁,第一次面对了死亡,外公因直肠癌去世了。

在外公最后的时刻,家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大人们的焦虑让人不敢大声说话,连平时爱吵闹的弟弟也被这气氛影响变得安静。我却自始至终记住了,当“死亡”从身边冷冷地掠过的那种感受。

我清楚地记得,外公躺在火葬场的铁板上。当火化炉打开门时,熊熊的火苗从炉中猛然蹿出。伴随着家人惨烈的哭声,外公的铁板越来越接近炉门。我眼睁睁地看着火苗扑向外公,听见炉门关上后的撞击声,接着我就听不见了,也忘记了是怎样回家的。

之后连续十多天我不能讲话,也不怎么吃东西。我被死亡的恐惧包围了,只记得我坐在家门口的槐树下,想着我们什么时候会死,被烧时痛不痛。还有妈妈的哭声。

从七岁时的悲伤中,慢慢浮现出一种深沉的接受。从此,这个七岁的男孩就开始被生命中最大的命题所困扰。这个命题叫“死亡”。

小时候总是侥幸地认为死亡不会来,觉得外公死了好可怜,我可不可以不死?因为寄希望于自己不死,所以对死亡的恐惧越来越大。

那个时候我并不明白,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不管你是伟大还是卑微,富有还是贫穷,在那个时刻,我们都是一样的,都是脱光了衣服,死掉。

在死亡面前我们是平等的。这本就是世上最公平的一件事。

那时候我不懂这个道理,我只是非常恐惧死亡的到来。

我从这本书里学会正视死亡,并且从对死亡的敬畏里重新理解生命。我有一次濒临死亡的经验,那是我七八岁的时候。外婆住的房子下面是嘉陵江,我经常跟小伙伴去那儿玩。有一次岸边的大石头太滑了,我不小心滑倒掉进了水里,不会游泳,感觉自己快死了。迷糊间感觉有人来救我,我完全不知道那个人是从哪个方向游过来的,等他游到我身边,我一伸手就紧紧地抓住了他。这就是直觉,也是求生的本能。

很恐惧。之后很长时间不能碰水,也不能看水。

多年以后回头看,应该感谢幼年时经历的那几次触摸死亡的经验。那种恐惧和面对死亡的无力感,教会我升起另一种内心的力量:我应该怎样去面对死亡的恐惧!

后来人生的行走,无不是在面对和克服由死亡而产生的对生命的恐惧。

多年之后,我看了一本书——《西藏生死书》。它里面讲到一个小故事。

一个妇人的儿子病逝了,她伤心欲绝,求佛陀让她的儿子复活。佛陀说:“你到城里去,问一户没有亲人过世的人家要一粒芥菜子给我。”妇人很高兴地去了,但沮丧地回来。佛陀问她:“你带回芥菜子了吗?”妇人说:“我问了很多家,可是每户人家都有亲人过世了。”

这个故事给我的触动很大。它告诉我,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谁也逃不过,所以你必须去接受它。

陈坤

很感恩能在年轻的时候遇见这本书,《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与哲人之一。

这本书教会我三件事:

死亡不知何时会来;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如何从“死亡”这面镜子里看见人生。

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谁也逃不过,所以你必须去接受它。我从这本书里学会正视死亡,并且从对死亡的敬畏里重新理解生命。对于一个演员来讲,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实相,是格外有意义的,能让我在浮躁的环境中保持清醒。

也许有时,我们会突然对自己的处境感到难过,怀疑“我是怎么过日子的”,但我们的恐惧持续不了多久,生活本身的轨道又把我们拉了进去。

一辈子都忙得身不由己,以至没有时间面对真正的问题,这其实是人类的另一种惰性。我们迷失在虚假的希望、梦想和野心之中,好像这些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实际上,他们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就像我们跋涉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被焦躁干渴折磨,而现代生活许诺的梦境,就仿佛一杯盐水,让我们变得更加饥渴。

当你怀着一颗正面的心,把正面的能量传给他人,你就不会“死”。因为爱,生生不息。

需要用生命去阅读的书。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本书教会三件事死何时来如何面对死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