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内容:中成药在头晕/眩晕中的辨证施治(08月22日08:50--09:20)
我国中成药品种众多,由于其使用方便、价格相对较便宜、相对较安全,临床应用广泛。其中很多来自于经典名方或名老中医的经验方,确有较好的疗效。但使用不对证也是目前较常见问题,导致疗效下降,甚至出现副作用,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临床医生应注意如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精准应用中成药。
目前中国不论中医、西医,很多医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中成药。现治疗眩晕的西药有限,医院应用也较多。中医、西医在眩晕治疗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西医西药的优势在于控制症状较快,如用于BPPV的手法复位、药物非那根、后循环脑梗死溶栓和取栓治疗等,而预防复发作用常有限。中医中药在进一步改善症状、预防复发、促进康复有较好作用,而在快速缓解眩晕方面作用不确定。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临床的实际需要,可以优势互补。
精准的用好中成药治疗眩晕应采用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模式,近年西医运用新技术对眩晕疾病的诊断更加精准。中医对眩晕辨证已逐渐有较完整的体系。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首辨虚实,再结合气血津液、脏腑辨证,眩晕常分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五种中医证型。针对五种证型分别采用平肝潜阳、化痰祛湿、活血通窍、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的中成药。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模式也有利于我们今后对中成药疗效进一步客观评价。
授课内容:眩晕/前庭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展望(08月22日09:20--09:50)
目前,眩晕/前庭疾病专业的临床诊治存在以下方面问题:(1)临床定位诊断:外周/中枢定位仍是临床首要问题!包括床旁查体/前庭评价技术的定位问题仍值得研究,(a)临床查体定位问题:急性期,非发作期、孤立性、延迟病灶出现者,老年多重病变混杂者,值得临床进行研究;(b)新的前庭评价技术进行定位诊断需要验证、研究及进一步研发:手段虽多,但仍待完善---如CP(+)的定位问题?是半规管受损?还是毛细胞受损?还是前庭神经受损?不清楚;中枢结构及功能评价手段少,均值得临床进行深入研究。(2)病因机制问题:很多还是缺乏足够证据,常需要随访及各项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等支持。(a)如VN?突聋?VM?PPPD机制?,相关研究甚少。(b)如外周前庭病变后反复临床眩晕发作,其实可能是外周急性病变不稳定或者中枢代偿不足所致的相关机制,评价很不足;如功能性中枢前庭病变的前庭觉与视觉、认知、精神等交互问题,相关研究甚少。(3)国际诊断标准需要验证,国内原创研究需要进一步支撑:包括对国际Barany学会新的诊断标准的深度理解—如VMVPPPPD诊断标准仍缺乏客观诊断依据?—仍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研究原创研究—应该建立中国人群的诊断标准,这方面国际认可的论著相关研究甚少。(4)药物研究研发及康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