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孩子不独立,是因为你不敢放手让他试错要
TUhjnbcbe - 2021/6/28 21:26:00

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博士提出,现代孩子教育有十大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独立性。

可是如今的孩子,从幼儿园不会上厕所、吃饭,大学生不会铺床、洗袜子,到毕业生宅家啃老,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了独立性差的各种姿态。

孩子来自于我们,但却不属于我们,他属于自己未来广阔的人生。

所以父母需要在他生命的早期,帮助他培养起能够适应未来的各种能力,其中独立自主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

如果孩子从小就开始养成依赖他人的惯性,将来根本无法适应社会。

然而现实生活中,父母的一些常见行为,却正在让孩子离独立越来越远······

前两天朋友来我家做客,正好赶上我们吃早饭。吃完早饭以后,我8岁的女儿主动要求刷碗,我就点了点头。这时朋友很惊奇地问我:“孩子这么小,她可以吗?”我说:“8岁了还小啊,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不可以?”“你不怕她不小心把碗摔碎了扎到手吗?”朋友依然不依不饶地问。“不会呀?因为孩子在洗碗的时候,我有事儿没事儿总到她跟前转一转。如果孩子把碗摔碎了,我会及时去收拾,不会让孩子扎到手的,再说孩子洗了很多次了,我放心!”“我都没有让我家孩子洗过碗,我觉得她洗不干净,害怕把碗给摔碎了。”听她说完,我哈哈大笑起来:“如果你不愿意放手,那孩子永远都学不会啊。”“你家孩子还会做什么呀?”“她还会自己洗衣服啊,有时候也帮二宝洗洗手、洗洗脚啦,这些交给老大都没问题。”说完这些,朋友惊得瞠目结舌。是的,我家大宝特别独立。其实在孩子刚开始去做事情的时候,我也像这位朋友一样特别不放心。但是我也明白,如果我总是不放手让孩子去做,那么,她永远都学不会。就像孩子刚开始要求洗袜子的时候,我当时就同意了,先生却不同意。他觉得孩子洗不干净,我对他说:“先让孩子洗,洗得不干净,我再洗一次怕什么?”先生见拗不过我,于是便同意了。我先教孩子示范动作:先把袜子打湿,然后打上肥皂,然后搓一搓,等搓干净了再拿清水冲洗一下,最后晾起来。孩子看我做的非常快,觉得应该容易,所以很快就上手。但是她揉搓了半天袜子还是很脏,看着都着急的快哭了,我看到以后,赶紧走过来,告诉她应该怎么揉搓。于是我就手把手地教她,虽然袜子洗得不是很干净,但是孩子却掌握了要领。然后我又返工的时候,一边洗一边告诉她哪里没有洗干净,应该怎么做?就这样,这个动作重复了很多次以后,孩子也终于能够把袜子洗干净了。说实话我也理解朋友的心情,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掌心里的宝,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才慢慢长大的,所以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罪。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扛下来,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正在用“为孩子好”这种错误的方式剥夺了孩子锻炼和体验生活的机会。其实在孩子3-6岁的时候,是他们的想象力发展的最佳阶段,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想尝试做某件事情,也许他们的想法并不正确。但是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且这个时候孩子正是建立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的时候,需要父母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去做。相信大家都记得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时候的一个故事: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手工作业,让大家回去做出一个小板凳,然后第二天交上来。第二天,同学们都交出了自己的作品,然而爱因斯坦却交给老师一个制作很粗糙而且一条腿还订偏了的小板凳。当时老师觉得很可笑,拿起凳子对同学们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结果同学们顿时哄笑了起来。这时老师生气地对爱因斯坦说:“我想,这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这时候爱因斯坦红着脸走到老师的面前说:“老师,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于是在大家疑惑的眼神中,爱因斯坦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上拿起了两个更粗糙的木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刚交上去的是第三个,虽然不是很满意,但是比前两个要强多了。”看到这里,老师没有再生爱因斯坦的气,同学们也没有再嘲笑他。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只有让孩子们勇敢地去尝试错误,去面对失败,他才能够在无数的失败和错误中站立起来并获得自信。正因为爱因斯坦不怕犯错,勇于试错,他才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曾经有一位陶艺老师做了一个实验:他给两组学生下达了不同的任务。第一组: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够一定数量,第二组:要求他们做一个完美的陶罐。最后的结果是:真正做出好陶罐的不是第二组而是第一组。原因在于第一组虽然没有要求让大家做的完美,但是在他们不停地制陶过程中,从错误中总结经验,结果陶罐做得越来越好。而第二组由于他们总是在追求完美,想象力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力,所以他们并没有把陶罐做的很好。这也告诉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完美或者想要做的更好,如果我们不动手试错,追求完美其实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我们的孩子如果不愿意思考也不愿意动手,那孩子如何能够成长?

在全球教育发达国家——芬兰,经历失败是孩子必修的一门课。那么,在芬兰的教育中,孩子需要从失败中学到什么呢?

在芬兰,有一项传统运动——滑雪。芬兰的孩子普遍从4、5岁起学习滑雪。

和中国父母总想着应该怎么防止孩子滑雪时跌倒和受伤不同,芬兰孩子的第一堂滑雪课,就是练习跌倒。

因为芬兰人希望孩子们明白,滑雪时跌倒是最正常的事情。芬兰老师会亲自示范,整个人倒在雪地上,然后一步一步爬起來。接着,一声令下,十几个孩子就会四脚朝天地应声倒在地上,然后再爬起来。

芬兰的“失败教育”渗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当中。

芬兰的孩子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懂得赢?

芬兰老师给的定义是:

不盲目自信或觉得自己样样比别人强,知道自己的短处,知道胜利了也不可以骄傲——这就是“懂得赢”。

等孩子上了小学高年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给他们制造更多失败的机会。

比如,芬兰有木工课,孩子们经常要挑战类似高难度课题,比如设计制造一个火箭。孩子们要自己选择材料、设计火箭的外观、画出草图,然后动手把它做出来。学校会请专业技师给孩子们提供指导,但整个制作过程,大人绝不插手,完全要孩子独立完成。

像切割木板、用木工钻头在木材上钻出火箭的小圆窗、用螺丝和锤子把不同的木板拼接在一起、在火箭尾部系上自制的线,模拟火焰等等。

哪怕孩子失败了很多次,老师也不会插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沮丧、懊恼,但最终还是要调整心态,继续找出失败的原因加以改进,直到完成作业,并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进行展示。

看到这里,中国的爸爸妈妈可能忍不住要问“这么危险,孩子受伤了怎么办?”

芬兰老师会回答你:

“贴块胶布,Lifegoeson(一切继续)。”

那么,可不可以不做呢?

芬兰老师认为:

不去亲自动手实践,再完美的方案都没有意义。

最宝贵的是“试错”的过程,能让孩子迅速成长。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芬兰人大都能做到笑对失败。他们甚至还搞了一个“国际失败日”(Dayoffailure),在社交媒体上打卡晒失败。

认真的芬兰人,还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不独立,是因为你不敢放手让他试错要